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海南周刊 | 导演高群书:光影勾勒人性光芒与灰(2)

来源:市场周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07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凭借着多年来在警匪片领域的深耕,高群书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。说到他在警匪题材作品上的成就,不能不提到《命案十三宗》和《征服》。这两部电视

凭借着多年来在警匪片领域的深耕,高群书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。说到他在警匪题材作品上的成就,不能不提到《命案十三宗》和《征服》。这两部电视剧不仅让高群书的知名度大幅提升,也奠定了他在警匪片创作领域的地位。

直到今天,高群书还清晰地记得十多年前的那一天,他在看守所里见到了《命案十三宗》前两集故事中杀人犯的原型。近距离的交流中,犯人那暗沉无光的面庞带给高群书和同事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冲击。经过一番深入的采访后,高群书当晚便写好一段导演阐述。

高群书说,“他们都没有涉黑背景,很多人甚至是他人口中的‘好人’,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最终沦为了杀人犯,这是最触动我们的。”采访13名在押犯人后,高群书和同事们迅速完成剧本,《命案十三宗》由此而来,创下了当时警匪剧的收视新高。

拍完《命案十三宗》后,高群书又听说了警方循江湖恩怨抓捕了一批犯罪团伙的故事。此后,他直接带着编剧到公安局采访,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《征服》剧本的创作。“当时圈里的人都不看好这部剧,总说这部剧没新意,所以一直都等不来投资,我就和同学自己筹钱开始拍摄。”高群书笑着回忆,当时由于圈内许多人都说这部剧不卖座,他“一气之下”就把发行权“贱卖”了。

没人想到《征服》这部题材“老套”的警匪剧不久后火遍了大江南北,购买发行权的公司凭借该剧一举“征服”了影视发行圈。

《征服》海报

不跟风赶潮 以真实回馈观众

想当诗人和作家的人,骨子里都有人文情怀与理想主义,而学新闻的人又常常在自己肩上扛起了更多责任和担当。

高群书拍完《征服》后,购买了两部小说的版权,打算转向大银幕。不过,喜欢真实的他又被另一个项目所打动——电影《东京审判》。法官梅汝璈的风骨与气节让他十分钦佩。

《东京审判》海报

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。和拍警匪片时一样,高群书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史料,费尽周折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找到了许多当时审判现场的记录。对于这部电影,他执拗地坚持两个标准:一、必须符合国际法;二、法庭上的东西必须全部真实。

“《东京审判》应该是第一部国内主旋律题材商业化的作品。”高群书说。正确的价值观、大制作以及三段式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方式,让这部主旋律电影走向了更大的市场。

转战大银幕的高群书,不是电影科班出身,却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,他也没有因为电视圈的战绩累累而显得“江郎才尽”。在他的电影作品中,《东京审判》获得第8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;《千钧。一发》获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;与陈国富联合执导的谍战电影《风声》,获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;影片《神探亨特张》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。

《风声》剧照

“拍《神探亨特张》,其实是在跟当时电影圈里的一些现象较劲,我觉得不用花大价钱,也能拍出好看的片子。”高群书说。当年,他在拍摄传记电影《闻一多》时,因预算超标被大家打趣道“老高拍片就是费钱”。他便放话,以后一定要拍一部花钱少、又吸引人的片子,随后便有了《命案十三宗》。

《神探亨特张》海报

从《命案十三宗》到《神探亨特张》,十多年兜兜转转,从小荧屏到大银幕,高群书依旧不放过“小人物”,不放走“真实”。

当互联网的狂欢将人们带入流量时代,沉迷真实创作的高群书,也经历了两年的“拧巴”。“现在,我不会再被市场左右了,永远不相信所谓的流行,永远在抗争。”高群书扶了扶眼镜坚定地说。

“诗人用诗歌来表达、作家用文学作品来表达,我没能成为诗人、作家,而成了一名导演,所以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表达方式。”高群书说。如今,拍电影对于高群书而言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操作,但是他始终觉得拍一部电影并非就是接了一单活那么简单。54岁的高群书希望,自己的镜头能更近距离地对准世相、关注人性。比起形式与规模,他更在意作品是否真的能够打动人心。

2019年10月,电影《三叉戟》在青岛开机,这是高群书可以信手拈来的警匪题材。这一次,他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再次认真打磨,呈现三个警界“老炮”在新型犯罪背景下的故事。与此同时,在海南立项的谍战电影《刀尖》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。相比《风声》,《刀尖》更具有社会性,描绘了上世纪40年代南京各路人马的生存群像。即便是创作出的故事,也要以“真实感”回馈观众,正是秉承这样的创作信念,高群书用光影勾勒人性的光芒与灰暗,描绘世间百态。


文章来源:《市场周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czkzz.cn/zonghexinwen/2020/0708/352.html



上一篇:《瞭望》新闻周刊|数字经济的上饶现象
下一篇:海南周刊 | 海南全面禁塑进入倒计时

市场周刊投稿 | 市场周刊编辑部| 市场周刊版面费 | 市场周刊论文发表 | 市场周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市场周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