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报人曹聚仁对中国抗战初期的观察以涛声周刊为(2)

来源:市场周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1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第二,抨击学术界的不抵抗主义。 1932年5月初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《淞沪停战协定》之后不久,胡适和丁文江等人就于22日在北京创办了《独立评论》。直

第二,抨击学术界的不抵抗主义。

1932年5月初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《淞沪停战协定》之后不久,胡适和丁文江等人就于22日在北京创办了《独立评论》。直到1932年底,胡适在该刊上发表数篇政治时评,支持当局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唱的都是对日“不抵抗”的低调。从1933年1月至3月,胡适继续阐释其“不抵抗主义”,与国民政府的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相唱和。⑤

1933年1月初,曹聚仁在《学有渊源》一文中间接表达了对胡适、丁文江等学者提倡“不抵抗主义”言论的不满。3月25日,《涛声》编辑部刊出了《胡适批判专号征文启事》。其后曹聚仁、周木斋和杨霁云等人先后在“批判专号”上对胡适加以批判。曹聚仁将胡适比作应召到私家堂会上应酬的妓女、艺人,还将其比作北宋时期的卖身贼秦桧。他认为胡适对于青年陷入“投机”的迷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他直言不讳地称,胡适在《独立评论》上多次表明要“依赖国联”,主张“不抵抗”“良心不主张宣战”,“皆与某方面一鼻孔出气”。⑥

1933年4月2日,胡适在《独立评论》第44期上发表《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》,提出依靠国联制裁日本侵略中国,中国可以等待五十年,继续唱出对日不抵抗的低调,为蒋介石辩护。⑦5月底,曹聚仁发表《中国必死》一文抨击胡适的上述谬论称,国民政府的“长期抵抗”加胡适的“等待五十年”等于十全十美,所以中国才不会亡国,也不会被瓜分。中国终将如世界闻名古国一样“死国”。

第三,慨叹依靠国民政府、军队及国际力量均无望,主张国民自决,做好战备。

1932年日本蓄意在上海制造“一·二八”事变,把魔手伸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。1933年1月的榆关战役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华北的序幕。2月下旬,日军开始大规模进犯热河。此时曹聚仁在《战备准备》中表达对平津的担忧,并呼吁全体国民要下定决心,从集中人才、财力和粮食三方面做好对日持久战的准备。热河失守后,他又在《热河失守矣》中表达了对国民政府和张学良、汤玉麟等高级将领“对日妥协”的失望,号召国民觉醒,不要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政府和军队身上,并指明了未来的出路。

第四,剖析党派与国家社会的关系,为国民党维护统治出谋划策。

1933年6月,曹聚仁发表《忠告丁文江》,断定共产党的势力在逐渐壮大,并指出帮助共产党成功的就是国民党。9月初他发表《十分诚意与三分希望答罗园先生》一文,提请国民党当局要深刻反思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原因。虽说他并不赞成或欢迎共产党统治时代的到来,但他提示国民党,如果该党及其政府脱离民众,共产党统治时代会更快到来。

结 语

曹聚仁在主办《涛声》期间,抱定了所谓“虚无主义”。面对国家安危,他始终怀有对“亡国灭种”的忧虑,以爱国和报国的激情针砭时弊,呼吁救亡图存。

对于日本侵华的加剧,以及国民政府与学界唱和的“不抵抗主义”,曹聚仁虽然都予以批判,但是力度有所不同。他极力揭露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,揭穿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展开经济侵略的阴谋,号召国人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,并做好“持久战”的准备。换言之,他的抗日救亡呼号是始终不变的。随着国民政府言论的收紧,他对政府的批评日渐隐晦,并逐次消失。取而代之的是,他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鼓吹“不抵抗主义”的胡适和丁文江等学界名流。此外,目睹共产党崛起的不争事实,他虽不愿与之为伍,但为国民党稳定政权着想,建议妥善处理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。

主办《涛声》周刊的经历对曹聚仁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报刊业务能力的提升自不待言,更重要的是他在撰述文章过程中对国内外时局的研判能力得到锻炼。他后来主持《社会日报》言论、成为中央通讯社战地记者、进入蒋经国的幕府、担当国共之间两岸和谈密使,显然和早年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关联。

【本文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项目“曹聚仁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”(项目号:)的部分研究成果】

注释:

①曹聚仁:《我与我的世界:曹聚仁回忆录(修订版)浮过了生命海》[M]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1年版,第396页

②曹聚仁:《我们的颜色》[J],《涛声》,1931年第19期;杨霁云:《乌鸦无恙》[J],《涛声》,1933年第2卷第46期

③参见秦孝仪主编:《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——对日抗战时期》绪编[M],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,1981年版,第283-287页


文章来源:《市场周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czkzz.cn/qikandaodu/2021/0717/1837.html



上一篇:齐鲁周刊新年献词四十周年后的新时代畅想
下一篇:如何做好地市党报中的教育新闻金昌日报教育周

市场周刊投稿 | 市场周刊编辑部| 市场周刊版面费 | 市场周刊论文发表 | 市场周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市场周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